
当全球能源革命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交织,中国电力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世界。湖北熠能电力以专业能力为“船”,借央企资质之“海”撬动海外市场,带领企业打造出国际化进程中的鲜活样本,成为全球能源变局下的“缝隙市场”开拓者。


理工科出身的胡强身上烙印着湖北企业家的务实底色。2005年,胡强从武汉理工大学机械电子专业硕士毕业,第一站进入精伦电子行业,从事IC卡电话机的研发。“那时候在佳园路,工厂里机器轰鸣,我们敲代码、焊电路板,倒也纯粹。”他回忆。2008年加入凯迪电力后,他一头扎进生物质发电项目,“从土建到并网,200号人跟着我干,现场什么都要管。”
然而,大型企业上十年的经历,让胡强逐渐意识到传统企业管理的掣肘:“一个采购单要走20天审批流程,效率低得让人着急。我想要创办一家‘流程轻薄’的企业,把精力聚焦在把事情做好上,而不是被繁琐的程序束缚。”2012年,他与一位深耕市场的老搭档一拍即合,毅然辞职创业,共同创立了武汉波利尔科技有限公司(湖北熠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前身)。
创业初期,团队资源有限,业务模式显得有些“东拼西凑”承接国网的技改项目、倒卖二手设备,甚至靠一份标书收取8000元的代写服务勉强维持运营。胡强说到,那时的创业方向并非完全清晰,甚至带有些“赌性”——他凭直觉认为可行的方向,便咬牙坚持。不过他也清醒意识到,公司规模尚小,生存是第一要务,“员工工资不能拖欠,哪怕自己不领薪水也要维持团队运转”。但很快,经营理念的分歧开始显现——合伙人与他在发展方向上逐渐产生分歧:对方倾向于短期盈利业务,而他坚持技术深耕。最终,两人选择和平分家。“那两年并非毫无收获”胡强坦言“我们攒下了宝贵的人脉资源,更重要的是想清楚了一个道理,电力行业的根基永远是技术。”

随着业务积累与市场认知的深化,胡强开始思考品牌的升级与战略的调整。“‘波利尔’一名在市场中显得不够专业,带有‘皮包公司’的刻板印象,难以传递企业的技术底蕴与发展愿景。”经过团队反复研讨,最终选定“熠能电力”作为新品牌名——“熠”取“阳光、灿烂”之意,既呼应电力行业的光明属性,又与英文名“Brilliant Energy”谐音,寓意企业如光般蓬勃生长,充满希望。

而真正让熠能电力实现关键破局的,是2015年的一次海外项目机遇。当时,某央企在菲律宾承接的115KV线路项目因执行难题陷入停滞,紧急找到胡强的团队“托底”。面对这一挑战,熠能电力临危受命,用了6个月便攻克了项目执行难题。“那六个月里,团队几乎是连轴转,硬是把这块‘硬骨头’啃了下来。”胡强回忆道。项目的高质量交付,让中航国际、中国通用、中工国际等央企纷纷抛来橄榄枝——这些企业负责前端拿合同、开国际保函,熠能电力则专注完成EPC工程的从前期技术方案到最终落地执行全过程。由此,“借船出海”的商业模式水到渠成,为企业打开了国际市场的新通路。

但“出海”从来不是坦途。胡强至今记得乌干达项目的“至暗时刻”。
2015年,熠能电力承接了乌干达1800万美元项目。这是公司首个直接对外的海外项目,却因经验不足埋下隐患——为解决资金与资质短板,团队选择挂靠南京一家公司,试图以“轻资产”模式撬动项目。然而,现实的打击接踵而至,预付款因手续卡壳延迟3个月到账,汇率从7.1暴跌至6.6,仅这一项就直接亏损超100万元人民币;更棘手的是,挂靠方工厂管理逻辑模式与工程执行严重脱节,导致资金占用费、汇率转换成本翻倍,此外,项目工期紧张需大量垫资,而挂靠方付款流程迟缓,资金链几近断裂。
为维持运转,胡强甚至卖掉了光谷世贸中心一层的写字楼,“现在想起来都肉疼,但当时实在转不动了”。这个本想“大干一场”的项目,最终虽勉强完成,却未赚分文,反而因税务稽查、本地化管理漏洞等额外支出消耗了大量资源。“国外不是想象中简单,增值税税务、预扣税业务、企业所得税业务,社保等分属不同部门,稍有不慎就被查罚,我们被折腾得焦头烂额。”胡强感慨。
乌干达项目的深刻教训,让胡强重新审视海外市场的生存法则:海外市场需要“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”。央企与民企在海外市场中各具不可替代的优势——央企凭借深厚的关系网络、充足的国际保函额度和强大的抗风险能力,天然适合开拓市场、获取订单;而民企则以灵活的方案设计、精细的成本控制和扎实的施工执行见长,更擅长将纸面合同转化为落地成果。这种"央企要业绩、民企要现金流"的天然互补性,为"借船出海"模式埋下了伏笔。
这种互补性在2015年后迎来转机。2015年后,中工国际等央企因前期合作项目执行顺利,主动找到熠能电力作为菲律宾市场的合作伙伴。这一次,胡强选择"轻装上阵",依托央企的国际保函支持与成熟的海外渠道,熠能电力专注于EPC工程的落地执行。从技术方案的精准落地到施工节点的严格把控,高质量的项目交付让中工国际,中航国际等央企刮目相看。
随着海外业务步入正轨,熠能电力的团队建设与本地化管理愈发精细。目前,公司中方团队稳定在40~50人,海外中方人员25~30人,外籍员工超50人,涵盖外籍财务、土建工程师,电气工程师,安健环工程师等,全部依法缴纳社保个税。“我们在当地签三年合同,外籍员工对外都说自己是‘外企员工’。”公司内有一位60岁的老员工——老许,退休后被拉去菲律宾撑了三年,疫情最严时一直坚守现场,“老许说‘趁能干,帮你把公司做大点’——这句话,我记一辈子。”胡强回忆道。
如今,熠能电力在海外市场的口碑持续积累,菲律宾光伏、变电站,储能等新基建项目主动找上门,甚至有其他国企主动寻求合作。但胡强并未盲目扩张:“现在有些项目价格低、事儿多,我们会筛选。海外市场水更深,既要抓住机遇,更要守住底线。”
从乌干达的“生死局”到菲律宾的“破局路”,胡强的创业故事里写满了草根的坚韧与智慧:失败教会他的不是退缩,而是更清醒地认知自身短板;挫折淬炼出的不是妥协,而是更灵活的合作智慧。正如他所言:“创业的本质不是光为自己——不为虚妄的‘面子’妥协,只为扎实的‘里子’深耕,不能光盯着利益,要帮合作伙伴解决问题,然后是水到渠成的赚取一定收益。”
在熠能电力,“创新”不是口号。目前熠能电力拥有23项实用新型专利,其中一项“电缆放线自张紧装置”让胡强格外骄傲:“过去现场放线时,电缆松紧度难以控制,工人们自发尝试小改小革,我们便帮忙申报了专利。这些成果未必能直接产业化,但关键是要让团队养成‘爱动脑子’的习惯。”
他提到,企业每年鼓励员工申报专利,单篇成功申报即可获得数千元奖励。“这些‘小改小革’可能不值钱,但能让团队从‘执行者’变成‘解决问题的人’。”这种根植于日常的“微创新”文化,早已渗透到项目执行的每个细节。在菲律宾项目中,面对当地工人依赖手工测量、误差率高的痛点,熠能团队引入激光测距仪,使测量效率提升30%;在乌干达变电站施工中,通过优化混凝土电杆快速基础工艺,直接缩短20%的工期。这些源于一线观察的改进,印证了胡强的核心理念:“技术不是空中楼阁,最终要解决现场的痛点。”为此,熠能电力积极构建产学研协同网络——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合作推进“碳纤维横担”小试,与三峡电力职院联合组织“送学生出国实习”,通过校企联动让技术创新真正“落地生根”。
当视角转向海外市场,中外技术标准的差异化问题成为核心挑战之一。当前企业主要项目执行地集中于菲律宾、乌干达,未来还计划拓展至毛里求斯,摩洛哥等,这些地区的工程项目普遍采用IEC国际电工标准或美标或欧标。这意味着项目管理人员必须深入掌握多环节标准要求,涵盖设计、施工、材料设备等全流程。
为此,熠能电力建立了系统的前期准备机制。以菲律宾光伏项目为例,业主明确提出需符合当地标准代码,团队便提前协调专业设计公司,针对菲律宾标准开展专项培训,覆盖设计规范、施工要求及材料设备选型等核心内容。这类前期投入看似增加了成本——单次培训费用可能高达数万元,且存在项目流产导致“白投入”的风险——但恰恰是客户选择他们的重要原因。许多国际承包商在投标阶段往往不愿承担这部分费用。而熠能电力团队选择主动承接这些工作,既帮助客户解决痛点,也通过专业能力建立了信任。
当然,与国内设计院的合作也存在挑战。海外项目的特殊性,导致设计院配合度受限:一方面,设计人员对国外标准不熟悉,需要额外学习成本;另一方面,长期投入却难以快速见效的工作模式,容易引发倦怠情绪。因此,熠能电力更倾向于直接介入前期技术方案编制,通过自主研究或联合外部专家,将标准差异转化为可执行的技术路径,既保障项目合规性,也提升客户满意度。
尽管前期投入增加了时间和资金成本,但熠能电力始终认为这是开拓海外市场的必要代价。正如客户反馈:“你们愿意为我们承担这些麻烦,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力。”这种主动适配标准差异的服务模式,不仅帮助熠能电力在菲律宾、乌干达等市场站稳脚跟,更为未来拓展毛里求斯,摩洛哥等新市场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谈及未来规划,胡强的语气平静而笃定:“没想过要做多大。国内职能团队加上现场中方人员,控制在四五十人规模,年营收两三亿就足够。”他补充道,“我们的重心是深耕菲律宾、乌干达市场,再挑选两三个‘有门槛’的国家——比如毛里求斯、摩洛哥,这些地区政治环境稳定、电力需求持续增长,我们有信心扎下根来。”
这种“不贪大”的战略定力,源于他对行业特性的清醒认知,“电力EPC工程门槛极高,国际保函开具、本地化运营、合规管理,每一步都是难啃的硬骨头。我们不做‘什么都做’的企业,只聚焦‘能做好的事’。”他特别提到当前民企面临的“保函”难题——这仍是悬在行业头顶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不过他透露未来有新尝试:“如果有机会考虑引入央企基金作为股东,通过股权合作解决保函额度限制的问题。”
聊起心态转变,胡强的语气里带着释然:“2012年创业初期,经常半夜12点还在打电话谈项目;现在晚上11点半手机就调静音,睡眠质量明显提高。”他坦言,“以前总觉得‘结果比过程重要’,现在彻底明白,‘过程做到位了,结果自然不会差’。”从乌干达市场的首战失利到如今的稳健布局,胡强的最大蜕变是学会了“让子弹飞一会儿”的从容。十年前那个焦虑到失眠的他,如今深夜敢关掉手机:“只要把过程做到极致,结果不会差。”这份定力的源头,既有红旗渠精神的触动——“老一辈人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创造奇迹,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算什么”,也有华为经验的启示——“先把事做好,再谈钱”。
从精伦电子到凯迪电力,从“波利尔”到“熠能电力”,胡强的故事里没有“一夜暴富”的传奇,只有“笨功夫”的坚持,把流程做薄、把技术做专、把团队做稳。“未来十年,我们可能还是‘小而美’的企业,但在海外电力市场,我们一定要成为‘离不开的服务商’。”胡强说到。
在巨头林立的海外电力市场,熠能电力证明了技术派民企的生存法则——以专业能力为锚,借势而不依附,在细分领域做深做透。胡强的“慢哲学”与“深战略”,恰是全球化竞争中一道独特的湖北风光。